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,企業不再只追求擴張規模,而是更關注「人才質量」與「組織敏捷」。於是,企業內部培訓(In-house Training)成了推動組織升級的關鍵策略,而「企業內訓講師」更是這套系統中的靈魂角色。

但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?花了預算請講師來上課,員工卻打呵欠、滑手機;課程內容講得再多,實務成效卻看不到。企業內訓絕不只是「找個老師來講話」這麼簡單,而是要找對講師、找對方法,才能真正創造績效轉化。

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企業內訓講師的角色價值、課程設計要點、企業挑選講師的5大原則,以及現今熱門的內訓主題,幫助企業主與人資部門有效選擇最適合自己團隊的培訓導師。


一、什麼是企業內訓講師?與外訓講師有何不同?

企業內訓講師,是指受企業委託,到公司內部為員工提供專屬訓練的專業導師。他們通常具備以下特質:

  • 根據企業需求量身打造課程
  • 深入瞭解產業現場,能與學員產生共鳴
  • 注重實作與演練,強調學以致用
  • 可與HR、主管合作追蹤學習成果

與坊間公開課程(Open Class)不同,企業內訓講師更重視實用性轉化率,且課程設計往往貼近公司文化與部門需求。


二、企業為什麼需要內訓講師?內訓的價值不只「教育」

過去,許多企業將教育訓練視為「年度流程」或「人資績效指標」,但如今內訓已從「應付性教育」轉向「策略性投資」,其實質價值包括:

1. 建立一致性職能標準

內訓能統一認知與流程,讓不同部門員工朝相同目標前進。

2. 加速新人融入與成長

透過制度化內訓,能快速將新血培養成戰力。

3. 強化團隊合作與跨部門溝通

溝通訓練、向上管理等課程,有助於組織流暢運作。

4. 提升主管領導力與教練技巧

管理職需持續進修,學會引導、授權與績效管理。

5. 解決實務問題,提升績效

例如業務銷售卡關、客服情緒勞動過高、專案溝通不順等,都可透過內訓改善。

✅ 一位優秀的企業內訓講師,能針對問題根源對症下藥,幫助企業從「做事」走向「會做事」再到「做對事」。


三、常見內訓課程主題:從基層到高階都受用

依據企業規模與層級不同,內訓課程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型:

🌟 基層員工發展課程

  • 時間管理與自我管理
  • 職場EQ與情緒控管
  • 有效溝通與跨部門協作
  • 顧客服務與危機應對

🌟 中階主管發展課程

  • 領導力與團隊建立
  • 目標設定與績效管理
  • 教練式管理技巧
  • 會議與簡報表達技巧

🌟 高階主管策略性課程

  • 組織變革與策略思維
  • 商業模式創新
  • 危機領導與決策力
  • 敏捷組織與人才佈局

🎯 越來越多企業也引進「企業教練」、「設計思考」、「敏捷管理」、「跨文化溝通」等新型課程,讓組織更有彈性與創造力。


四、挑選企業內訓講師的5大指標

1. 產業經驗/實戰背景

講師最好有業界經驗,能了解企業實況,避免空談理論。

2. 課程設計能力

是否能客製化內容?是否能導入案例、互動與演練?

3. 授課風格與學員互動

語調、節奏、表達清晰度與現場氣氛掌握力是否到位?

4. 後續追蹤機制

課後有無提供成果回饋報告、行動計畫表或教學延伸?

5. 真實客戶見證與成效數據

是否有成功協助過企業轉型、績效提升的案例?Google評價或LinkedIn推薦皆為參考依據。

✅ 建議企業可先透過「試聽、諮詢、範例課綱」等方式初步篩選講師,找到最適合團隊文化的人選。


五、企業找講師前要思考什麼?別只問價格!

許多企業在找講師時第一句話是:「請問收費多少?」但真正重要的是:「這堂課能替我們解決什麼問題?」

在找講師前,建議HR或主管先釐清三件事:

  1. 你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?
    是組織氛圍低迷?還是新人無法穩定?明確痛點才能精準規劃課程。
  2. 這堂課後你期望看到什麼行為改變?
    例如提升會議效率、降低流動率、提高顧客滿意度等。
  3. 你準備好內部支持與跟進機制了嗎?
    課後若無實際落地,學員也難以將知識轉為行動。

💡 **講師能教,但行動還是來自企業本身。**請把內訓視為「共創過程」,而非「外包方案」。


六、結語:好的企業內訓講師,是組織改變的點火者

培訓不是表面功夫,而是打造文化、解決問題、連接人心的關鍵。企業內訓講師就像一根火柴,能點燃組織內部的動能與潛力。

選擇一位好講師,不只是一場演講的事,而是企業成長的一次重要投資。如果你正在規劃下一場內訓課程,別再只是比價錢、不如先問自己:「我們需要的是一位講者,還是一位能陪企業成長的共創者?」